清晨6点,矿区还很安静,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公司清水营煤矿纪检监察科科长刘学军独自穿过小广场,走进办公楼,打开电脑,开始了工作。
“能够坐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安安静静地书写,这样的日子真好!”他一边敲打着键盘一边想。
刚参加工作时,在阴暗潮湿的井下就着矿灯写字的情形,仍然历历在目。30年来,刘学军和家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把这些都用文字记录了下来。
想让更多人了解煤矿工人
刘学军生在矿区、长在矿区,父亲是原石嘴山二号煤矿的掘进工。因为家里孩子多,负担重,1990年高中毕业后,刘学军就参加了工作,和父亲一样,成为一名矿工。
“那时井下条件差,工艺设备落后,所有工作都要人力来干,非常辛苦。”刘学军对那段日子的工作生活记忆犹新。他推过矿车,拉过溜子,攉过煤,井下的很多活儿都干过。六七米长的钢轨装满矿车,一辆一辆靠人推,2.5吨重的液压支架部件靠绞车和手拉倒链运送。为了不耽误出煤,大家每天都是加班加点干,饿了馒头咸菜吃上几口。一个班下来,手上都是血泡。工友们那种吃苦耐劳、扎根奉献的精神让刘学军深受触动,“就很想把大家的工作生活记录下来,让更多人了解、理解煤矿工人”。
从那以后,刘学军每次下井总会带个小本子,在巷道或变电所休息时,就找个角落坐下来,拧亮矿灯,翻开小本子,把下井的感受、上班的心情记下来。
“有时上完夜班从井下上来,也顾不得疲劳,就想把所见所闻赶紧记下来。工作虽然辛苦,但心里有劲儿。”坚持写了1年后,刘学军的作品发表在原《石嘴山矿工报》上。那是他的文字第一次变成铅字。
看着报纸上的小豆腐块,刘学军别提多高兴了!他专门把报纸剪贴下来,留存至今。此后,他有越来越多的文章发表在报刊上。因为热爱写作、坚持写作,2004年,刘学军转岗到矿宣传科,写作从业余爱好变成了他的工作。
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刘学军很知足。从井下到地面,从挖煤工到宣传员,刘学军用手中的笔记录矿井的发展变化和煤矿工人的生活,写作也改变了他的生活。
只要努力,生活就有希望
30多年来,煤炭行业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变革,企业也历经了停产、减薪、破产、分流,但刘学军始终相信,只要努力,生活永远都有希望,日子一定会好起来。
“大概是受父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影响吧。”刘学军回忆说,小时候家里只有父亲工作,父亲一个月工资几十元,家里孩子多,一到月底就要去借粮。父亲常常在工作之余带着他们种菜、捕鱼,母亲会亲手为他们缝制新衣新鞋。平平常常的日子在父母的精心调理下过得有滋有味。
“那时全家人过年一起吃一顿饺子,就是最幸福的事情了。”刘学军把这些生活都用文字记录了下来。后来他也到了矿上工作,实验室破碎机,上班第一个月就领了300元工资,家里的生活也慢慢好了起来。
2004年,宁夏煤业公司与石嘴山市政府共同建设采煤沉陷区安居工程,刘学军和家人从此告别沉陷区破旧简陋的土坯房,搬进了石嘴山新区。
新楼房宽敞明亮,小区配套设施完善,衣食住行都特别方便。刘学军和家人的日子越发敞亮起来。
“现在的煤矿工人越来越幸福了!”刘学军和身边的人经常这样感慨。
以前的矿工住宅区
现在的新家
近年来,宁夏煤业公司实施了智慧矿山建设,引进自动化开采技术,建立远程可视操作和智能监控系统,先进的工艺和智能化的设备极大地减轻了矿工劳动强度,煤矿生产变得安全高效。
随着企业发展壮大,员工工资不断攀升,宁夏煤业公司还实施了安居工程、“两堂一舍”改造、班中餐配送等民生工程。
2017年,刘学军还参加了宁夏煤业公司组织的先进员工赴三亚疗休养活动。
如今,刘学军和大多数同事一样,都在银川买了房。日子越来越好,他们干劲也越来越足。
现在,刘学军还有了另外一个身份:宁夏文联作家协会会员。工作之余,他依然喜欢用文字描绘、记录生活。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