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能源化工集团永煤公司枣园煤业成立于2009年,由该公司与河南禹州坪山宾馆公司以混改“联姻”方式成立。这里原是一个始建于1973年的年产40万吨矿井,由乡镇企业变为地方国有矿井,再变为私有矿井,其间几易其主,发展状况一直不容乐观。混改的10年间,双方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原来这对规模小、效能低的矿井,逐步发展为安全高效矿井,并成功进入河南能源生产效率矿井第一梯队。
突破樊篱,让优势充分发挥
“双方合作之前,机制不同,发展‘景色’也大为不同。”枣园煤业董事长聂济刚说,“携手之后,人员思想樊篱、体制障碍……制约矿井发展、双方融合的‘篱笆墙’还真不少。”
永煤公司坚持“一碗水端平”,在人员安置方案中,确保原矿人员一切待遇不变,给原矿人员吃下了“定心丸”。围绕干部任用这个焦点,双方划定干部任用红线,每年开展干部综合测评,实验室破碎机,对排名倒数第一的干部一律免职,坚决不听“不合规矩”的招呼。针对“照单全收”的原矿人员,永煤公司开展一系列安全技能培训,让安全作业的氛围浓厚起来。
“以前,俺是给私人打工的,现在俺是站在红旗下,吃着公家饭,必须撸起袖子加油干。”该矿综掘队电钳工李根生说。
员工的幸福感也大幅提升。用该矿员工仝进强的话来说,工资涨了,伙食好了,每天上下班有班车……生活工作真得劲。
对此,民营股东方委派的枣园煤业总经理林付雨也颇为感慨:“混改使我们共享技术资源、设备资源、人才资源等红利,让矿井发展平台更为广阔。”
打破制约发展的枷锁
在合作过程中,双方都希望让资本保值增值,把企业做优做强。但机制的差异化又让双方的融合呈现不一样的局面:民营企业机制灵活,实力欠缺;国有企业有实力,活力不足。
对此,林付雨举了一个例子:现有物资采购机制虽然规范但不灵活,常常出现价低质次或者质高价更高,导致企业运营成本增高。
如何让活力和实力完美融合,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在林付雨看来,要利用公司法人治理优势深化改革,形成一个高效、灵活的经营机制,实现企业资本价值最大化。
2016年,枣园煤业领导班子成员按下“红手印”,拿出了改革方案,递交给上级公司。
河南能源和永煤公司打包赋予枣园煤业自主审批支付货款、自主进行物资招标、资金分配自主管控三项特权。
该矿供应科副科长田树立介绍,拥有了以上权利之后,他们按照购买关键设备变业务招标为招商的思路,砍掉中间商,与山东矿机集团、中国煤炭科工集团等企业确定了直购合作关系,在产品质量得以保证的同时,价格比之前降低了30%。
同时,该矿利用“互联网+”拓宽采购渠道,采购质优价廉的物资,1年便为矿井节约资金100余万元。
“另外,我们还采用‘先尝后买’的方式,让多家供货商提供同类产品,经过试用后,再和质量最好的厂家谈价格。”聂济刚介绍。
近年来,该矿从中间商中“抠出”的直购金额逐渐增加。2017年至今,直购物资金额占总采购金额的80%,共省下资金1000余万元。
走高效发展之路
“混改出成效,并非一朝一夕之功。10年来,我们一直都在为此努力。”该矿矿长助理兼企管科科长赵文献说。
在该矿区队会议室的墙壁上,悬挂着一排排成本管控制度、周计划制度牌板。近年来,枣园煤业不断完善成本管控制度,通过采取提效率与减消耗并重、优化劳动组织与治理浪费并重、过程管控与抓源头减环节并重等一系列举措,深挖内潜,实现了生产成本持续下降。
该矿按照河南能源“三优三减三提升”的要求,通过优化设计,实现了“一条煤巷+一条岩巷掘进、一个采面生产”的生产布局,取得了月岩巷掘进突破200米,年原煤工效接近1000吨/人的优异成绩,成功进入河南能源生产效率矿井第一梯队。
同时,该矿坚持奖罚并重,抓成本管控,一旦发现有材料浪费现象,严重者扣罚当月全部修旧利废和节约奖励;对区队超计划的部分,按修复价值的100%进行奖励。
“上半年我们自修支架100多架,仅此一项,便节约修理费用100多万元。”赵文献说。
发挥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
在林付雨的办公室里,有一份《南风井工资结算办法》。“岗位工资标准为75元/班,承包压滤煤泥量200吨/月,人工费60元/吨,花木养护费250元/月……”根据这个价格,可推算出南风井的6名女工当月就有1万多元的额外收入。
这是该矿实施市场机制,激发人员干劲的一个缩影。
内部市场化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就是每项作业量都进行了明码标价,员工对自己当月的额外收入一目了然。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