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行业受市场影响,波动较大。然而在这样的波动下,以煤炭为主业的中煤集团大屯公司自开发建设以来,一直保持盈利。他们的“秘诀”就是不断深化内部改革,挖掘自身潜能。
按照中煤集团提出的“两商”战略,大屯公司调整企业重心和产业发展方向,着力破解产业结构单一难题,发挥传统产业优势,以打造能源综合服务商为目标,开始了从“一商”到“两商”的蝶变。
开创“煤电运”综合经营模式
“刚到大屯时,这里是一片荒地,到处都是芦苇荡,连个像样的住的地方都没有。我们就向当地人借了驴棚,打扫干净,铺好芦苇、稻草,就算安上家了。”已退休多年的大屯公司职工徐兴林说。他是大屯公司开发建设大军中的一员。
大屯公司第一代建设者以“我们也有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的精神开始了矿区建设。没有工厂,自己盖;没有铁路,自己修;没有电厂,自己建。
1970年10月3日,大屯公司机修总厂率先破土动工,发电厂、徐沛铁路、徐庄煤矿等单位相继开工建设、投入生产。1987年11月20日,龙东煤矿建成投产。这标志着大屯矿区一期工程基本完成。
经过10余年的奋斗,大屯公司职工在昔日的芦苇荡和荒地上,建起一座座井塔、一排排厂房。大屯公司也形成了包含4座生产矿井、1座选煤厂、1座装机容量80兆瓦的火力发电厂和长171.3公里的自营铁路专用线等在内的较完整的产业链。一个以煤为主,“煤电运”综合经营的新型矿区基本建成。
大屯公司把煤、电、运结合在一起,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生产要素实现优化组合,效益大大提高。如煤矿和电厂相距不远,共用一套煤炭储装系统,既减少了远距离运输,又节省了电厂储料系统投资;煤矿的矿井水可供电厂使用,电厂的灰碴也可用于矿井充填和沉陷区复田造地,电厂不需另建储灰场,减少了耕地占用和环境污染;煤矿和电厂的公用设施及生活设施等也可以共同使用,避免各搞一套,重复建设。
在大屯矿区的开发建设中,大屯公司职工自己动手建设新矿区,探索出一套煤电联营经验。煤、电、运不分家,不仅可以节约资源,还可以提高效率,最重要的是能够互保。20世纪80年代末至20世纪90年代初,在全国大多数煤矿亏损的情况下,大屯公司的日子过得还不错。这主要是因为大屯公司用铁路运输、电厂和选煤厂的盈利,弥补了煤矿的亏损。
在不断改革探索中,大屯公司综合实力逐渐增强,“煤电运”综合经营模式更加成熟。
改革创新中求生存
在国有企业改革大潮中,大屯公司一手抓生产建设,一手抓改革创新,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从1988年开始,大屯公司实施了二期改扩建工程,先后对孔庄煤矿、发电厂、姚桥煤矿进行了二期工程改扩建,并新建了孔庄煤矿、龙东煤矿、姚桥煤矿3座选煤厂和中心区矸石热电厂。1997年,姚桥煤矿二期工程正式投产,标志着大屯矿区二期改扩建任务基本完成。
虽然大屯矿区进行了二期改扩建,但随着时间推移,产能小、资源储量少、富余人员多等问题日益凸显。大屯公司直面挑战和压力,发挥优势与潜力,提出了“走出去”发展战略。他们先后在新疆、山西投资开发建设苇子沟煤矿、玉泉煤矿等,初步形成了1+N的发展格局。
与此同时,大屯公司依托中煤集团,结合宏观政策、外部环境和自身实际,创新企业发展理念,谋划转型升级。2000年,大屯公司矸石热电厂工程通过竣工验收;2003年,第一台135兆瓦机组投入商业运营;2004年,电解铝一期工程投产;2007年,完成徐州四方铝业重组;2008年,化验室破碎机,发电厂1号、2号机组投入运行;2009年,10万吨高精度铝板带项目通过竣工验收;2014年,孔庄煤矿三期改扩建工程通过竣工验收;2019年,2×350兆瓦热电项目1号机组并网。
无论是在开发建设还是在改革发展中,大屯公司没有一成不变的管理模式,每次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总是主动调整、自我革新。
2001年,上海能源上市,促进了大屯公司体制、机制创新。2006年,该公司全面推进“三项制度”改革,打破了传统的管理格局,初步建立起管理人员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升能降的新机制和新体制。
2013年,遭遇煤炭市场“寒冬”时,大屯公司明确了“做精煤业、发展电业、外出创业、改制铝业、壮大实业、转型辅业”的产业转型调整战略,进一步深化内部改革,挖掘自身潜能,经受住了煤炭市场全面下滑的严峻考验。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大屯公司依然保持盈利。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