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钟走向2021年1月1日零时
定格成了一串数字:
累计生产原煤5332.44万吨(调度数)
同比增长0.4%
发生事故5起、死亡9人
同比分别下降66.7%、62.5%
原煤生产百万吨死亡率0.169
同比下降62.6%……
这一组“还算满意”的数字,是给云南煤监队伍一年付出的最大回报——作为煤矿安全生产领域的“国家队”,如何改变全省煤矿数量多、灾害重、安全基础薄弱的现实,如何在全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奋起直追、融入洪流,如何更好地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助力“平安云南”建设、融入“平安中国”战略,他们可谓如履薄冰、殚精竭虑。
破题:找准“标本兼治”之路
2019年10月28日,云南煤监局局长贺德安结束了他6月份履新以来的第15次下基层调研。和此前14次下基层相同,这次红河监察分局之行,找准云南煤矿安全生产的治理路径,是主要目的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煤炭产业和全国一样,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乱到治的巨大跨越,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能源支撑。
然而,与日新月异的全国煤炭产业发展相比,云南地质条件复杂、煤层赋存条件差、煤炭产业起步晚、煤矿“多、小、散、弱”等,使得煤矿安全生产横向比的差距越来越大。
特别是2014年连续发生的“4·07”“4·21”两起重大事故,直接导致全省占比近九成的小煤矿开始了长达数年的停产整顿和资源整合状态,虽然得以正常生产的煤矿在此期间继续进步,但大多数煤矿陷入了“半死不活”的困境。
2019年6月19日,刚刚到云南任职的贺德安迎来了《云南省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以下简称《计划》)的出台。
《计划》提出的“煤矿数量控制在200个以内、百万吨死亡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等指标在振奋人心的同时,如何推动落实成了新的难题——5年来,云南煤炭产业经历的资源整合、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煤矿普遍经营困难、投入欠账,尤其是保留煤矿的“盘子”尚未敲定,煤矿在去留抉择、升级改造和安全投入等方面等待观望、徘徊不前。
如何“破题”?
云南煤监局结合当年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深入开展调研、形成14个调研报告的同时,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开展集中研讨,逐步明晰了推动全省煤矿安全生产走“标本兼治”路径的方向——治标:即结合云南煤矿实际,持续强化监察执法、集中整治、打非治违,督促加强监管执法、盯守巡查、联合惩戒,以高质量的行政执法、高密度的监管盯守、高强度的惩戒措施防控事故;治本:即着眼高质量发展目标,系统推进企业落实责任、灾害治理、风险管控,引导推动关闭退出、革新技术、提升素质、优化系统,全面促进煤矿数量减少、做大做强,实现本质安全。
“标本兼治看似老生常谈,但真正做到并不容易。”贺德安表示,推动地方政府、煤矿安全监管监察部门乃至煤矿企业处理好眼前和长远的关系,把治标措施和治本之策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促成政府层面下决心明确煤矿去留名单、监管监察层面祛除“停产整顿”的安全管控路径依赖、企业层面改变急功近利的惯性思维,云南煤监局为之大力“推销”、四处“游说”。
2020年的云南煤矿安全监察工作会议,找准“标本兼治”路径作为重点内容被写入工作报告,煤监机构的工作重心,也从更加注重管控安全到管控安全和引导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两手抓”转变。
解困:起航“转型升级”之旅
2020年2月29日,罗平县树根田煤矿发生事故,造成5人死亡。这是当年全国第一起煤矿较大事故,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煤矿节后复工复产的关键时期,这起事故举国关注,又一次给全省煤矿安全生产带来了巨大压力。但事后来看,这起事故也以其深刻教训推动了全省煤炭产业“转型升级”之旅真正起航——
事故发生后,云南煤监局立即启动反思机制,开展了深刻反思,并在省政府常务会议上汇报了煤炭产业突出问题和加快推进转型升级的具体建议,向省政府主要领导呈报了专报。
省委、省政府亦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研究部署;3月5日,省政府召开所有班子成员出席的全省煤矿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出台《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整治煤炭行业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的通知》(云政发〔2020〕9号),全盘采纳云南煤监局建议,明确除曲靖市、昭通市、红河州、楚雄州楚雄市和南华县、丽江市华坪县、大理州祥云县、文山州富宁县等“三州五县”及省煤炭产业集团外所有州(市)、县(区)一律整体退出煤炭产业,限期2020年6月底以前完成煤矿重组任务。在制定“9号文件”相应配套文件的同时,挂图作战推进省委、省政府决策落实。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