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能源化工集团鹤煤六矿的张晓宁,上个月刚刚过完40岁生日。从出生至今,弹指一挥间,伴随着出生、求学、工作步伐,往事历历在目,也让张晓宁从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进入如今的不惑之年。
张晓宁的父亲在矿上干了一辈子。煤矿家庭大多“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到了张晓宁这辈,他欣然继承“父业”,在退伍转业时放弃其它工作机会,来到了老一辈战斗过的六矿,融入了矿山,融入了煤矿工人行列,乘着改革的春风,见证了矿区改革开放40年来的生产发展变化,亲眼目睹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煤矿职工带来的一系列实惠和幸福。
依稀记得1999年,他第一次步入矿井罐笼。百米井下,看到深邃的井底,拥挤的大巷,支柱如林的工作面,张晓宁暗下决心,要在这里干出一番事业。正式被分配到运输区后,张晓宁干上了矿上技术含量比较高的维修工,张晓宁先给自己明确了两个小目标:一是提高技术水平,二是实践能力必须过关。抱着凡事都要“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原则,他很快系统掌握了矿井机电知识,成为同行们眼里的“能人”,并光荣地入了党。工作所在的区队变动了三次,职务从工长到现在的副队长,张晓宁一步一个脚印,多次带领职工完成急、难、险、重的任务,受到各级领导的好评,多次被矿上评为劳动模范、先进个人。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这四十年来的深刻变化简直让人不敢相信,发展的速度比飞得还快!”说起变化,张晓宁感慨万千,实验室破碎机,他用对比的方式,打开了话匣子。
曾经,矿上对井下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重视度较低。刚刚参加工作的张晓宁开着电车行驶在井下,轨道脱轨成为家常便饭;放眼四周,大巷内的浮煤落了一层又一层,厚厚地堆积在角角落落;地面散落的背木、零件散落一地,脏、乱、差成为井下面貌的日常。如今,井下面貌焕然一新,各个系统实现了智能化、自动化,部分斜巷主轨道、主排水泵房、主副井、洗选厂车间等关键地点全部实现了视频监控、无人值守。还有井下使用的采煤机,原来开煤机人必须到煤机跟前按按钮进行操作,现在可以在6米外遥控操作割煤、前行、后退、上下割顶破底遥控操作。以前斜坡轨道没有乘人的人车,每次去工作面往返3公里,全靠步行;现在可以乘坐猴车,方便安全又省力。原来的支护方式摩擦柱支护达不到支撑力,现在的支护为液压单体和液压支架支护,支撑力强,安全系数高,相对减少用工,工人的劳动强度减少。还有运输条件的变化,早已取消了传统的矿车运煤方式,随着矿井的升级改造,大皮带可以直接运到洗煤厂。
说完井下说地面,10年前,学习室是木条连椅子,现在每个区队都配备了软椅子、电视、空调、课桌、热水器。以前洗浴仅有零星几个淋浴头,没地方放衣服。现在井下作业服、地面衣服分柜而放,脏衣服有洗衣房随时洗,洗浴是淋浴加池子,浴室夏天有风扇冬天有暖气。以前夺高产矿上发奖状,现在矿上劳动竞赛发实实在在的奖品、钞票。
工作上得心应手,生活上也美满幸福。张晓宁的工资收入一路“高歌猛进”,从开始进矿的400元涨到了6000元,短短20年间,工资翻了几翻。周边的同事都有了自己的小汽车,有了结余的张晓宁,也把交通工具从摩托车升级为汽车。以前单身和爹妈挤15平方米的一间房子,现在结婚成家,在新区住上带电梯的高层,家里电器也都换成了新的,生活过得美美滋滋。
改革开放40年,煤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张晓宁详细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晴天一身煤沫子,雨天两脚泥腿子”的时代早已过去。确实,改革开放以前,煤矿的工作环境差,工资收入低,是不可回避的事实。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改革开放的深入,煤矿环境不断提升,职工收入节节攀高,煤矿工人回流形成了一种趋势。尤其是最近几年,很多大煤矿招聘的新员工都是本科起步,硕士研究生居多。收入稳定,国家兜底,升值空间大已经成为这里吸引人才的“吸金石”。矿区环境焕然一新,矿山不像矿山,倒像是走进了公园。清新的空气、绿地如荫、绿树红花,让所有来过矿山的人都亲身体验到了矿山的变化。
微信扫一扫